摘要: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趋缓,各县市确诊数也下降,尽管患者多数为轻症,但康复后可能出现「新冠后遗症」,相当令人担忧;根据统计,每5名确诊者就有1人有新冠,由医师为你解析,你所不知道的确诊康复后问题。
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趋缓,各县市确诊数也下降,尽管患者多数为轻症,但康复后可能出现「新冠后遗症」,相当令人担忧;根据统计,每5名确诊者就有1人有新冠,由医师为你解析,你所不知道的确诊康复后问题。
新冠后遗症是什么?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,确诊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3个月后,仍有无法以其他诊断解释,且持续至少2个月的症状,并通常对日常生活或身体活动功能造成影响,称为新冠肺炎综合症候群(Post-COVID-19 syndrome),又可称作是新冠后遗症(Long COVID)。
大多数确诊者经过4星期会逐渐好转,4至12星期可能是之前感染后留下的器官发炎反应;尽管急性症状已明显缓解,但仍有部分病人康复后,可能因病理生理学变化、急性感染引起免疫系统失调、全身发炎性损伤,以及重症相关后遗症等,造成多样性临床表现的多器官疾病,超过3个月还有相关症状,出现持续很长时间的慢性症状,甚至也可能长达数月之久。
9大新冠高危险族群
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研究指出,感染新冠肺炎成年人中,每5人就会有1人出现新冠后遗症,而65岁以上的长者,每4人就会有1人;儿童也有可能发生新冠,各国平均比例约4至66%不等。
曾因中重症住院治疗者,发生机率更高达7成,尤其65岁以上老年人、慢性病史、未接种新冠疫苗、多系统发炎症候群、血栓与微血管有损伤、先天免疫缺陷、神经系统异常及新陈代谢系统受损为高危险族群。
感染不同新冠病毒株,对新冠后遗症的发生机率也有差异。根据研究显示,Delta感染者罹患新冠的比例高达55.6%,Omicron仅为7.1%,而在施打3剂新冠疫苗之后,感染BA.1及BA.2各有约8%及9%。
新冠后遗症侵犯9大身体系统
「新冠后遗症」可能侵犯身体多重器官,长期症状可多达50种,而造成康复者不同程度的失能状态。根据研究统计显示,约有7至8成染疫者,康复后至少会出现1种新冠后遗症,有5成超过3种以上;而新冠症状持续比例,约有1成持续1个月或更久,5成超过半年以上。
根据各国追踪研究指出,有30至60%的症状持续出现,大约20至30%症状比疾病早期更明显。新冠可能是新出现,也可能是从感染初期持续到现在,随着时间消失或复发,其中以疲倦(53.1%)、易喘(43.4%)、肌肉痠痛(27.3%)、胸痛(21.7%)、咳嗽(15.4%)、嗅觉味觉异常(13.1%)、睡眠障碍、认知功能障碍等为主要新冠后遗症。
中枢神经系统:
嗅觉丧失、头痛、头晕、肢体无力、格林巴利症候群、脑炎、脑中风、肌痛性脑嵴髓炎、慢性疲劳症候群、长期疲倦、肌肉痠痛、自律神经失调、感觉异常(针刺感)、脑雾(思考反应缓慢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认知功能障碍)。
呼吸系统:
吞嚥困难、呼吸困难、无法脱离呼吸器、肺纤维化、肺部X光呈毛玻璃状、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、肺栓塞。
血液循环系统:
静脉血栓。
心血管系统:
血氧浓度不足、易喘、心悸、胸痛、心肌炎。
骨骼系统:
肢体无力、肌肉关节疼痛、行动困难。
皮肤系统:
压力性掉髮、红疹、溃疡。
泌尿系统:急性肾损伤。
内分泌系统:
新产生或恶化的糖尿病、亚急性甲状腺炎、骨质代谢异常、情绪变化、月经週期改变。
精神系统:
焦虑、忧郁、睡眠障碍、情绪障碍、创伤后压力症候群,以女性占多数。
其他:多系统发炎症候群。
什么是脑雾?
根据国外研究显示,确诊者康复3个月后,每5人中有1人持续受到认知功能障碍,约有2至3成因而前往医院求诊,但目前无有效药物可治疗。
脑雾是一种认知功能障碍,也是新冠后遗症的神经系统症状之一,病理机制仍不确定,可能是新冠病毒引起全身性广泛慢性发炎,伤害脑血管内皮细胞,造成脑部血氧浓度下降,类似「大脑暂时当机」,主要症状为思考反应缓慢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减退、语言沟通能力下降等,对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,或是创伤后压力症候群,也有可能增加脑雾的风险。
如果确诊者解除隔离后4星期仍持续有症状发生,例如:疲倦、胸痛、关节痛、呼吸困难、认知功能障碍、睡眠障碍等症状,可能与「新冠后遗症」有关,国内共有107家医疗院所提供跨科别整合门诊及住院整合照护服务,提供确诊解除隔离后6个月内康复者,跨科别「整合门诊」及「住院整合照护」服务,照护期限为6个月,只要挂一次号,就能由跨科别医师看诊,定期评估日常生活功能、生活品质、呼吸、疼痛、心理、营养状态及追踪改善程度,并由社工师评估家庭支持功能,协助转介适当之社会公共资源,保障个案后续康复照护需求,提升染疫康复者日常生活品质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阅读